通化市征集中国松花砚之乡标志及宣传用语

通化市征集中国松花砚之乡标志及宣传用语

平面设计征集
0

元奖金

116

人关注

2

人点评

更新时间:2022-08-30 15:05:0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来源:会员/上传
大赛简介
2008年12月,通化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命名为“中国松花砚之乡”。为了进一步塑造“中国松花砚之乡”品牌形象,现向社会公开征集 “中国松花砚之乡”标志和宣传用语。
  一、征集范围
  本次征集活动面向全社会展开,单位、团体及各界人士均可参加。
  二、征集要求
  (一)标志要求:作品应包括图像设计文件和设计理念说明两部分。投稿者必须保证对提供的参赛作品享有著作权,且未曾公开发表。
  标志作品标准:
   (1)作品在设计上即要体现松花砚“雍容华贵的皇家气质、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引以为豪的情感价值”等独特品质和文化元素,又要体现通化市的文化特色;色彩要简洁明快、清新自然。“中国松花砚之乡”标志要与松花砚色彩相协调。
  (2)作者在投稿后请保留原图,以便获选后提供给征稿方。
  (3)参赛作品一律为电子稿件,交创意创意设计方案的同时请提JPG格式的电子文件,图片分辨率为300dpi,以A4幅面白底绘制,并在电子文件中注明各部分颜色。最终评选范围为电子稿件。
  (4)本次征集活动作品严禁抄袭他人设计,一旦发现将取消该作品参赛资格
  (二)宣传用语要求:作品要求易于记诵,彰显新意,具时代感,象征意义强;用语大气,能较好展示通化地方特色。要有“中国松花砚之乡”为中心的宣传概念。
  三、征集方式
  (1)本次活动在通化电视台、通化电台、通化日报、及通化宣传网等媒体发布通知。
  (2)电子稿件请发至:wp3222699@163.com 。
  (3)投稿者请在Email中注明作者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详细地址及联系电话。
  四、征集时间
  (1)投稿时间:2011年5月15日-2011年6月20日(以邮件接收时间为准)。
  (2) 6月27日在通化日报上公示最终获奖结果。
  五、奖项设定及奖励
  选用“中国松花砚之乡”标志奖励人民币5000元,获二等奖标志奖励3000元,获三等奖标志奖励1000元,以上均评选1名;宣传用语选用一条将获得奖励500元。
  六、活动咨询
  联系人:黄洪勇 徐 侃
  联系电话:0435-3222699
  七、活动声明
  应征作品的著作权受中国法律保护。被选用及获奖标志的作品的一切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对作品的一切平面、立体或电子载体的全部权利)自始即归主办者所有。主办者有权对成为“松花砚之乡”标志的作品进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开发、修改、授权、许可或保护。通化市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为本次活动主办方,对本次活动拥有最终解释权。
  背景资料
  通化历史悠久,文化蕴涵深厚,是吉林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曾是浑江和鸭绿江流域的文化中心,也是东北亚文明发源地之一。多年来,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辉映,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高句丽文化、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等享誉国内外,民族英雄杨靖宇、高志航等青名垂史,彪柄千秋。
  松花石又名松花玉,松花石地质学名为“碳质灰岩”,又称“沉积岩”,成距今约8—10亿年。产于长白山区的浑江(俗称混同江)流域,主要分布在通化市和白山市、延边州的部分区域。其中,通化市是松花石主产区,储量最大、品质最佳,是松花石砚的发掘地和传承地。松花石文化源原流长,早在4000多年前通化市就有使用松花石的器物和记载,盛清时代开始以松花石制作砚台,清代制砚采石地俗称“老坑”就在通化大安镇,康熙皇帝御题“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并有“方灵瑞气孕灵宠,宝重三朝示万邦”的诗赞,松花砚备受皇室推崇,视为国宝,民间收藏极为珍少。随着清王朝的衰败,逐渐停止了松花石(砚)的开采生产,使得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砚失传长达100多年。直到1979年,通化市委、市政府决定,由通化工艺美术厂重新发掘松花石老坑,组织雕刻师研发、雕刻松花砚,使得这一“大清国宝”——松花砚又重放异彩。1979年深秋通化研发制作出松花砚,当代赵朴初、启功、舒同、吴作人、李苦禅等80多位文化大师,鉴赏松花砚的发墨、贮水、色泽、敲击等特征均与故宫博物馆珍藏的松花砚完全相同。1997年,吉林省人民政府为庆祝香港回归,特以通化制作的巨型松花砚作为礼品,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松花砚雕刻技艺被成功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www.jlsina.com/news/jilin/2011-5-12/22486.shtml


推荐设计大赛信息

暂无点评

查看更多评论
2008年12月,通化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命名为“中国松花砚之乡”。为了进一步塑造“中国松花砚之乡”品牌形象,现向社会公开征集 “中国松花砚之乡”标志和宣传用语。
  一、征集范围
  本次征集活动面向全社会展开,单位、团体及各界人士均可参加。
  二、征集要求
  (一)标志要求:作品应包括图像设计文件和设计理念说明两部分。投稿者必须保证对提供的参赛作品享有著作权,且未曾公开发表。
  标志作品标准:
   (1)作品在设计上即要体现松花砚“雍容华贵的皇家气质、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引以为豪的情感价值”等独特品质和文化元素,又要体现通化市的文化特色;色彩要简洁明快、清新自然。“中国松花砚之乡”标志要与松花砚色彩相协调。
  (2)作者在投稿后请保留原图,以便获选后提供给征稿方。
  (3)参赛作品一律为电子稿件,交创意创意设计方案的同时请提JPG格式的电子文件,图片分辨率为300dpi,以A4幅面白底绘制,并在电子文件中注明各部分颜色。最终评选范围为电子稿件。
  (4)本次征集活动作品严禁抄袭他人设计,一旦发现将取消该作品参赛资格
  (二)宣传用语要求:作品要求易于记诵,彰显新意,具时代感,象征意义强;用语大气,能较好展示通化地方特色。要有“中国松花砚之乡”为中心的宣传概念。
  三、征集方式
  (1)本次活动在通化电视台、通化电台、通化日报、及通化宣传网等媒体发布通知。
  (2)电子稿件请发至:wp3222699@163.com 。
  (3)投稿者请在Email中注明作者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详细地址及联系电话。
  四、征集时间
  (1)投稿时间:2011年5月15日-2011年6月20日(以邮件接收时间为准)。
  (2) 6月27日在通化日报上公示最终获奖结果。
  五、奖项设定及奖励
  选用“中国松花砚之乡”标志奖励人民币5000元,获二等奖标志奖励3000元,获三等奖标志奖励1000元,以上均评选1名;宣传用语选用一条将获得奖励500元。
  六、活动咨询
  联系人:黄洪勇 徐 侃
  联系电话:0435-3222699
  七、活动声明
  应征作品的著作权受中国法律保护。被选用及获奖标志的作品的一切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对作品的一切平面、立体或电子载体的全部权利)自始即归主办者所有。主办者有权对成为“松花砚之乡”标志的作品进行任何形式的使用、开发、修改、授权、许可或保护。通化市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为本次活动主办方,对本次活动拥有最终解释权。
  背景资料
  通化历史悠久,文化蕴涵深厚,是吉林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曾是浑江和鸭绿江流域的文化中心,也是东北亚文明发源地之一。多年来,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辉映,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高句丽文化、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等享誉国内外,民族英雄杨靖宇、高志航等青名垂史,彪柄千秋。
  松花石又名松花玉,松花石地质学名为“碳质灰岩”,又称“沉积岩”,成距今约8—10亿年。产于长白山区的浑江(俗称混同江)流域,主要分布在通化市和白山市、延边州的部分区域。其中,通化市是松花石主产区,储量最大、品质最佳,是松花石砚的发掘地和传承地。松花石文化源原流长,早在4000多年前通化市就有使用松花石的器物和记载,盛清时代开始以松花石制作砚台,清代制砚采石地俗称“老坑”就在通化大安镇,康熙皇帝御题“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并有“方灵瑞气孕灵宠,宝重三朝示万邦”的诗赞,松花砚备受皇室推崇,视为国宝,民间收藏极为珍少。随着清王朝的衰败,逐渐停止了松花石(砚)的开采生产,使得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砚失传长达100多年。直到1979年,通化市委、市政府决定,由通化工艺美术厂重新发掘松花石老坑,组织雕刻师研发、雕刻松花砚,使得这一“大清国宝”——松花砚又重放异彩。1979年深秋通化研发制作出松花砚,当代赵朴初、启功、舒同、吴作人、李苦禅等80多位文化大师,鉴赏松花砚的发墨、贮水、色泽、敲击等特征均与故宫博物馆珍藏的松花砚完全相同。1997年,吉林省人民政府为庆祝香港回归,特以通化制作的巨型松花砚作为礼品,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松花砚雕刻技艺被成功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www.jlsina.com/news/jilin/2011-5-12/22486.shtml


 通化市征集中国松花砚之乡标志及宣传用语

奖项设置:0

截稿时间:2011-06-20

更新时间:2022-08-30 15:05:0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投稿邮箱:wp3222699@163.com

赛事说明: 文章所有内容均来自主办方,如有疑问,请联系主办方咨询相关事宜。

赛事交流:如您有兴趣可以加入征集服务网赛事交流群,可以咨询交流分享,也可发布任务需求,接单做任务,设计兼职,打造一个解决多元需求,互利多方,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征集服务群,入群联系微信:zhengjicom

微信沟通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