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大石征联启事

秀美大石征联启事

征文征稿大赛
0

元奖金

97

人关注

2

人点评

更新时间:2023-08-22 11:18:4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来源:会员/上传
大赛简介
  四川泸州市叙永县大石乡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刚刚脱贫、只有农业而无其他产业的地方。在余德泉教授的推动下,镇政府决定将其建成楹联文化之乡,希望得到广大联友的支持,结合大石镇的情况为其义务创作一批对联,以便刊刻悬挂。对入选者唯一的回报就是将其大名刻在对联边上长久流传。现将大石镇的情况简介如下,以便创作时参考。
  巍巍乌蒙,绵绵群山,深壑清溪,层林绿染,在鬼斧神工般的自然画卷中,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川南石刻文物之乡”——大石镇。
  大石,因境内独特的巨型“石公”“石母”相守望而得名。它位于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的核心腹地,与国家级风景区四洞沟仅一步之遥,与国家自然保护区画稿溪依山共水、相伴相生。
  龙龟山出土的明代精美石雕多达280多件,大小不一,人物造像神态各异,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中国明清最大规模的冥府石雕群像,填补了四川省考古明清石雕断代的空白。
  隔河相望高大巍峨的唐氏贞洁牌坊,诉说着周家旺族留给后人的不朽绝唱,三重檐歇山式上雕刻人物戏文画面26幅,含300余人,还刻有龙、狮、鹿、麒麟和镂空花草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位于油藻坝的赖家墓群,深刻展现了大石石刻艺术和墓葬文化,相连三座古墓,占地228平方米。碑和围栏上深浮雕人物、花草、鹿牛羊等图案50余龛,并配有诗文。书法由清代川南著名书法家赖天成所书,展现了一幅川南的“清明上河图”。
  桫椤树,恐龙足印将大石景观推移到了一亿年前的白垩纪。
  大石丹霞石多,以红岩为代表。从山腰至山顶石凿之路,陡峭处凿只有手把窝,沿涂登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接近山顶处有红岩古石庙,农历3月15日等做财神会。从红岩俯瞰大石,是几十公里的茫茫竹海。红岩半腰是有名的紫金山,为清朝一古庙,四周竹林环绕。
  盐马古道,数百年来,流传着明代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设“龙场九驿”的故事,这条川黔驿道的开辟,方便了云、贵、川三省的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丰富和发展了川南土地上波澜壮阔的盐运文化。古道在此全长6公里,由青砂石板铺成。随山势蜿蜒,途中有神龛多处。由于过去人马行走,青石板已被踏出凹面,深刻反映了盐商马帮的熙攘。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猴子岭在川黔驿道上,是大石镇与贵州宝源乡分界重要关口,海拔约800米,有金玉水库一座,还有一休憩平台——望乡台。
  沙湾河是大石的母亲河,两岸茂林修竹,碧水蓝天,风光如画,是泛舟揽胜的绝佳之地。河璧上“群兽戏水”四个大字让人忆想着大石曾经的繁华。
  红洞桥丹霞赤壁,飞瀑高89米,宽12米,给人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瀑下一潭,水雾扑面。白云寺坐落于红洞桥之嵿,曾与龙龟山齐名,有“南道北佛”之称。桥头有碑联:“古道平平,红洞溪流横半月;周行坦坦,白云钟声落长虹。”
  凤凰古镇,因凤凰咀而得名,原名为天星桥,清代建镇,为原叙永对外口岸之一,是川黔边界“盐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同为水路渡口),尚有蜿蜒的街道和斑驳的店门。山上之古石寨,石灶、石缸、石舂、石门尚存,寨门上“永乐升平”石刻,留下了人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凤沟:传说吴姓的先辈在睡梦中看见天上一只凤凰落在这里而得名。这里居住人们自立自强,勤耕苦读,走出了许多优秀乡贤。
  大坎坡:位于大石镇与贵州省赤水宝源乡交界的城门洞西面,1935年红军游击队与前来追剿的川军在此激战,红军获胜。
  三印坝:相传明朝时山上建有一寺庙,曰三印山寺,故该村取名为三印村。
  官渡桥:清朝建有古石桥(后改建为混泥土公路大桥)一座,传说官方设渡口,免费让行人通行,遂取名为官渡桥。
  两河口:是水尾河和墩梓河在大石汇合处,清朝设有渡口。
  莲花池:位于互助村,原为赖氏所建金包银式土木结构庄园。
  店子上:是大石通往水尾又一要道,旧时设有商店,主要贩卖烟酒盐茶小商品和农副产品,是当地村民喝茶、聚会之地。
  三门桥:据说当时有三个蛮族同胞共同出资修建了一座便民桥,后人名为三蛮桥,清末改为三门桥,桥下尚有精美的石钟石鼓。
  罗家岩:修建有四合院,曾经是地下党活动联络点。
  旺龙村:因旺龙山而得名。赖氏为本地望族,清代有九兄弟分别在上磨盘、下磨盘、有源村、翠芳园、雷家桥、榆槐村、大屋基、双凤园、九层庄建有九大庄园。
  流芳坝:亦为庄园,有大天井,为土木结构。
  大石中心校,建校于1912年,原为托宝山寺庙,今下领三所小学。学校以“立德立人,允公允能”作为办学宗旨,“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为办学思想,“磊石文化”作为学校核心文化,以“乾坤气度、家国情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特色教育。从小学一年级起便逐级开设中华经典诵读、古诗词鉴赏与创作、楹联鉴赏与创作、各种棋类、舞蹈、体育、美术、手工制作、科技制作、雕刻、书法等校本课程,有针对性的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独立生活能力。该校已成为“中国楹联文化教育基地”“中南大学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四川省楹联文化教育基地”“泸州市硬笔书法教育基地”,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便出自该校。
  大石中学以“坚若磐石、自强不息”为校训,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为校风,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教风,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学风,以“求实创新、点石成金”为办学理念,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民主理校,历年来获得多项奖项,近20多年来培育出许多优秀学子,以全国劳动模范姜国强为代表的学子们,正奋斗在党政军企和科教文卫等各条战线上。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传承中华楹联文化,绘乡村文化新华章。今日楹联之创作,将托起边陲美镇新希望。
  大石镇党委、镇政府暨全镇2万余群众真诚感谢各位联家为大石文化振兴倾情帮助。
  投稿邮箱:99474877@qq.com
  联系人:余德泉教授潇湘妃子(微信:clr18687299660)

https://mp.weixin.qq.com/s/ND0Arnsvb5qJzeP7R34VcA




推荐设计大赛信息

暂无点评

查看更多评论
  四川泸州市叙永县大石乡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刚刚脱贫、只有农业而无其他产业的地方。在余德泉教授的推动下,镇政府决定将其建成楹联文化之乡,希望得到广大联友的支持,结合大石镇的情况为其义务创作一批对联,以便刊刻悬挂。对入选者唯一的回报就是将其大名刻在对联边上长久流传。现将大石镇的情况简介如下,以便创作时参考。
  巍巍乌蒙,绵绵群山,深壑清溪,层林绿染,在鬼斧神工般的自然画卷中,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川南石刻文物之乡”——大石镇。
  大石,因境内独特的巨型“石公”“石母”相守望而得名。它位于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的核心腹地,与国家级风景区四洞沟仅一步之遥,与国家自然保护区画稿溪依山共水、相伴相生。
  龙龟山出土的明代精美石雕多达280多件,大小不一,人物造像神态各异,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中国明清最大规模的冥府石雕群像,填补了四川省考古明清石雕断代的空白。
  隔河相望高大巍峨的唐氏贞洁牌坊,诉说着周家旺族留给后人的不朽绝唱,三重檐歇山式上雕刻人物戏文画面26幅,含300余人,还刻有龙、狮、鹿、麒麟和镂空花草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位于油藻坝的赖家墓群,深刻展现了大石石刻艺术和墓葬文化,相连三座古墓,占地228平方米。碑和围栏上深浮雕人物、花草、鹿牛羊等图案50余龛,并配有诗文。书法由清代川南著名书法家赖天成所书,展现了一幅川南的“清明上河图”。
  桫椤树,恐龙足印将大石景观推移到了一亿年前的白垩纪。
  大石丹霞石多,以红岩为代表。从山腰至山顶石凿之路,陡峭处凿只有手把窝,沿涂登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接近山顶处有红岩古石庙,农历3月15日等做财神会。从红岩俯瞰大石,是几十公里的茫茫竹海。红岩半腰是有名的紫金山,为清朝一古庙,四周竹林环绕。
  盐马古道,数百年来,流传着明代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设“龙场九驿”的故事,这条川黔驿道的开辟,方便了云、贵、川三省的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丰富和发展了川南土地上波澜壮阔的盐运文化。古道在此全长6公里,由青砂石板铺成。随山势蜿蜒,途中有神龛多处。由于过去人马行走,青石板已被踏出凹面,深刻反映了盐商马帮的熙攘。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猴子岭在川黔驿道上,是大石镇与贵州宝源乡分界重要关口,海拔约800米,有金玉水库一座,还有一休憩平台——望乡台。
  沙湾河是大石的母亲河,两岸茂林修竹,碧水蓝天,风光如画,是泛舟揽胜的绝佳之地。河璧上“群兽戏水”四个大字让人忆想着大石曾经的繁华。
  红洞桥丹霞赤壁,飞瀑高89米,宽12米,给人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瀑下一潭,水雾扑面。白云寺坐落于红洞桥之嵿,曾与龙龟山齐名,有“南道北佛”之称。桥头有碑联:“古道平平,红洞溪流横半月;周行坦坦,白云钟声落长虹。”
  凤凰古镇,因凤凰咀而得名,原名为天星桥,清代建镇,为原叙永对外口岸之一,是川黔边界“盐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同为水路渡口),尚有蜿蜒的街道和斑驳的店门。山上之古石寨,石灶、石缸、石舂、石门尚存,寨门上“永乐升平”石刻,留下了人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凤沟:传说吴姓的先辈在睡梦中看见天上一只凤凰落在这里而得名。这里居住人们自立自强,勤耕苦读,走出了许多优秀乡贤。
  大坎坡:位于大石镇与贵州省赤水宝源乡交界的城门洞西面,1935年红军游击队与前来追剿的川军在此激战,红军获胜。
  三印坝:相传明朝时山上建有一寺庙,曰三印山寺,故该村取名为三印村。
  官渡桥:清朝建有古石桥(后改建为混泥土公路大桥)一座,传说官方设渡口,免费让行人通行,遂取名为官渡桥。
  两河口:是水尾河和墩梓河在大石汇合处,清朝设有渡口。
  莲花池:位于互助村,原为赖氏所建金包银式土木结构庄园。
  店子上:是大石通往水尾又一要道,旧时设有商店,主要贩卖烟酒盐茶小商品和农副产品,是当地村民喝茶、聚会之地。
  三门桥:据说当时有三个蛮族同胞共同出资修建了一座便民桥,后人名为三蛮桥,清末改为三门桥,桥下尚有精美的石钟石鼓。
  罗家岩:修建有四合院,曾经是地下党活动联络点。
  旺龙村:因旺龙山而得名。赖氏为本地望族,清代有九兄弟分别在上磨盘、下磨盘、有源村、翠芳园、雷家桥、榆槐村、大屋基、双凤园、九层庄建有九大庄园。
  流芳坝:亦为庄园,有大天井,为土木结构。
  大石中心校,建校于1912年,原为托宝山寺庙,今下领三所小学。学校以“立德立人,允公允能”作为办学宗旨,“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为办学思想,“磊石文化”作为学校核心文化,以“乾坤气度、家国情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特色教育。从小学一年级起便逐级开设中华经典诵读、古诗词鉴赏与创作、楹联鉴赏与创作、各种棋类、舞蹈、体育、美术、手工制作、科技制作、雕刻、书法等校本课程,有针对性的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独立生活能力。该校已成为“中国楹联文化教育基地”“中南大学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四川省楹联文化教育基地”“泸州市硬笔书法教育基地”,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便出自该校。
  大石中学以“坚若磐石、自强不息”为校训,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为校风,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教风,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学风,以“求实创新、点石成金”为办学理念,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民主理校,历年来获得多项奖项,近20多年来培育出许多优秀学子,以全国劳动模范姜国强为代表的学子们,正奋斗在党政军企和科教文卫等各条战线上。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传承中华楹联文化,绘乡村文化新华章。今日楹联之创作,将托起边陲美镇新希望。
  大石镇党委、镇政府暨全镇2万余群众真诚感谢各位联家为大石文化振兴倾情帮助。
  投稿邮箱:99474877@qq.com
  联系人:余德泉教授潇湘妃子(微信:clr18687299660)

https://mp.weixin.qq.com/s/ND0Arnsvb5qJzeP7R34VcA




秀美大石征联启事

奖项设置:0

截稿时间:1970-01-01

更新时间:2023-08-22 11:18:4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投稿邮箱:

赛事说明: 文章所有内容均来自主办方,如有疑问,请联系主办方咨询相关事宜。

赛事交流:如您有兴趣可以加入征集服务网赛事交流群,可以咨询交流分享,也可发布任务需求,接单做任务,设计兼职,打造一个解决多元需求,互利多方,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征集服务群,入群联系微信:zhengjicom

微信沟通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