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贺祺、杨文瑾、邱凯、马欣怡、王逸彤(兰州理工大学)
作品:Railway Motorcycle
设计说明:
Railway Motocycle不仅是一个可以在陆地上行驶而且还可以在铁路上行驶的载人摩托车。全球铁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铁路维修和维修工的责任越来越重要,但是大部分的铁路维修工人只能步行去维修,降低了效率和安全性。
作者:夏艳超、李涛、杨纯(大连科技学院)
作品:共享智能寄存锁
设计说明:
本产品的核心在于构建无人寄存的场景,能够满足人们在公共场所,携带行李太多,又不方便携带的时候,进行寄存。如餐厅,机场,火车站,汽车站。
作者:侯海波、杨蕊冰(广州美术学院)
作品:粗陶空气加湿器
设计说明:
粗陶空气加湿器是为无需用电且文化氛围浓厚的室内环境所设计的陶器对象。加湿器是由具有适量的孔隙率和吸湿性的粗陶材料制成的,其优美且具有韵律感的波浪式表面形态能够增加水分的蒸发面积湿润整个室内环境,在此基础上,粗陶空气加湿器能与文化氛围浓厚的室内环境的格调融为一体,如同是室内环境当中典雅的饰品一般。加湿器由两个部件组成——底座和波纹粗陶结构。主体部分的波纹粗陶结构能够增加水分的蒸发面积,湿润整个室内环境;底托则用于盛接多余渗透出来的水分。
作者:张浩楠(南昌航空大学)
作品:喷雾激光消毒机器人
设计说明:
全球疫情蔓延不散,细菌病毒出现在我们身边每一个角落。而地面的深度清洁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该产品针对地面深度清洁所设计,前置喷雾对地面进行消毒,底部采用激光深层消毒的技术,给予地面最彻底的清洁。同时产品顶部采用体温监测实时对人体进行检测,确保实时体温正常,如有发热症状可即使发现从而避免病毒传播对他人健康安全有所保障.机器人会根据检测地面干净程度做出相应的表情提醒他人避让。
作者:张浩楠、孙泽超(南昌航空大学)
作品:太阳能蓄电棚、校园单车设计
设计说明:
该设计运用太阳能储蓄电量的功能为校园电动单车提供能源,打破原有蓄电池供电的设计,让其更加环保,从而节约能源。该单车采用“倒入归仓”式充电的设计,归仓倒入式运用逆向思维,改变原有的还车心理,在一定程度提高了还车秩序,规范了校园停车问题。同时具有乘凉的用处。
作者:李博洋、潘静雨、肖一清、张杰、吴建兴、陈孟(同济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作品:户外便携式供氧设备,基于肺纤维化患者
设计说明:
针对肺纤维化患者及肺部功能受损需长时间供氧人群设计的一款设备,为他们提供户外运动、工作、日常生活的机会,外观新颖美观抹去人们对患病者的偏见,单人操作佩戴方便,一体化折叠设计节省空间,设计符合人体背部曲线和面颊曲线佩戴舒适,设备可隐藏在衣物内隐蔽性高。颈部血氧检测模块可监控血氧浓度时时调节设备的氧流量和浓度,将人体血氧指数调至正常状态。设备通过电子中控模组与手机等移动设备链接,让设备数据可视化,界面简洁方便便于操作,同时增加了一键呼救,避免突发状况发生,数据也可与亲人和朋友时时共享增加人文关怀。
作者:胡浩伟、秦桂祥、许佳陈孟(西南民族大学)
作品:沙漠哨兵—基于ZIGBEE低功耗传输技术的防掉队设备
设计说明:
在协作式沙漠探险中,探险队统一背负着这一趟行动所需的物资,以徒步或者是驼队的方式进行长达一二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级的线路探索,危险重重,其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特别是因体力不支,夜间或凌晨行军,行进角度偏差甚至沙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掉队现象,这对于团队及个人都是非常严峻的事情,如没有及时归队或被搜寻到,随身携带的物资又无法支撑很久,走丢者往往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沙漠哨兵作为协作式沙漠探险勘探队伍所使用的防掉队zigbee网络组成设备,自组网的形式使其不受限于地形以及基站布局,它分为一部主机和多部终端两部分,唯一的主机可以由队长携带(通过背夹固定在背包外或腰带等位置),多部终端节点部分则由各队员携带。当有队员脱离设定的范围时(通常设定为肉眼能够辨认物体的最远距离),主机会自动报警,从而使队内得知掉队信息,队内可以通过呼喊及无线电通讯等方式了解情况并促使掉队队员归队,从根源上杜绝了协作式沙漠探险掉队这一危险状况。当更加危险的情况发生,如沙暴等自然灾害导致队伍溃散,主机还可以开启GPS功能,不断对外发送信号从而增加探险队伍被搜救到的效率与可能性,在搜救队伍到达主机所在位置时还可以通过主机搜寻剩余队员的位置,保证探险队伍“全员生还”。
作者:邹奕楠(浙江理工大学)
作品:服装设计——SATORI
设计说明:
通过轻质欧根纱与有机合成硅树脂材料结合,探索服装与人合一的边界,服装作为载体与人体不同变换的形态共谱奏鸣曲,化为一体。
作者:黄禛(江苏省盐城工学院)
作品:城市落叶回收服务系统设计
设计说明:
城市落叶回收系统需要以城市吸叶机与回收装置作为硬件支撑。由于吸叶机与回收装置对应的目标用户不同,是两种不同的运行机制,因此构建了以硬件设备为支撑的两条不同循环线路作为整套系统的服务流程。吸叶机取昆虫独角仙翅膀张开时的动态特征为主要参考形态,在通过抽象化、几何化处理之后,使其整体形态更具有属于工业装备的块面感,显得更加自然流畅。将吸叶机功能分为收集—打碎—压缩—储存四个模块,有效收集快速打碎,压缩,增加储存空间。以便在回收端可以输出更多的环保产品。
作者:魏浩冉、蔡金开、王家伟(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
作品:Glora-城市电动滑板
设计说明: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如何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之后共享单车的出现造成的种种乱象也证实了它的失败,而随着年轻一代成长,滑板这一交通工具更多的人喜爱,它也成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简单、时尚的电动滑板正越来越被人们需要。我们从轮船的外形上获取了造型的灵感,希望它可以载着使用者在钢铁与混凝土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我们在滑板的前侧底盘上添加了一个录像模组,它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给千篇一律的城市道路通行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如果觉得视频有趣还可以通过蓝牙上传至手机,在社交平台发布。相信这款兼顾颜值与社交属性的电动滑板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与愉快的体验。
作者:魏浩冉、余晨华(郑州大学)
作品:Marsbot-地铁消毒机器人
设计说明:
Marsbot地铁消毒机器人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可以通过紫外线和酒精消毒两种方式同时对地铁车厢进行全面消毒,不仅节省人力也降低工作人员感染的风险。该机器人是以半自动运行,采用自动巡航和无线充电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与人的接触。机器人的维护主要是对水箱和消毒液的填充,其余的操作都可以由机器人自主完成。机器人的整体是圆台造型,视觉感十分稳定,整体材料为塑料,具有较高的生产可行性和市场延伸性。
作者:李柄兴、任金鹏(郑州轻工业大学)
作品:模块化辅助外骨骼设计
设计说明:
本设计是针对截瘫患者在康复室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使用的辅助型外骨骼设计,可以针对于不同的病情状况进行的精准定位辅助产品,对于不同的病情进行了模块化的设计,可以使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组合方式,根据当天的训练内容,自身条件等等问题进行自由的组合搭配,使患者在康复锻炼中完美的完成当日训练项目。减少因条件设备不足所导致的无故体力消耗,使用场景定位于医院的康复室,产品属于共享模式的使用,在此也是极大程度的减少使用者购买所需的开销。在患者进行当日的康复训练开始前,来到外骨骼的可视化区域,通过指纹确认使用客户信息,此时,显示出医生提出的康复训练计划,由此进行模块的选择与组合,通过使用过程中记录下来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包括使用者的肌力增长程度,更有利于医生对患者康复过程做出精准有力的康复判定。
作者:郭乃澎、张浩楠(四川美术学院、南昌航空大学)
作品:水空两栖救援机
设计说明:
热成像感应两栖救援机可在水空两处进行搜救行动。在水中勘测进行搜索幸存者,当水中情况险峻时可在空中继续进行搜救两栖搜救机拥有前、下两个热成像感应扫描镜头全方位无死角进行感应搜救。 我国自古洪灾多发。近期河南省遭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已导致25人死亡7人失联。此次河南75.
8大洪水,最大降雨量1605毫米,导致上千万人受灾在救灾过程中无数救援人员付出了生命危险,本次设计提高了救灾过程及效率,减少人员损失,提高受灾人员的生存率。
作者:刘忻宜、廖瑞、阮润海(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
作品:归隐·江城
设计说明:
我们从中国的山水画中也获得了灵感,利用木桁架在立面创造出山形,犹如丝绸一般,连接着各个场地,并将其不规则地排列,在木桁架创造出的空间中,其通透性也创造了重峦叠嶂的空间视觉效果。这种空间组合创造了垂直式生态环境,在设计场地中的三层生态系统中,多了一个贯穿数值空间的连接面,形成了场地的微气候。创造出灵活多变的空间结构,其功能也千变万化,以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的各种需求,创造场地最大的绿化利用价值,以达到在公园中的城市和发展继承地域文化两个视角的目的。
作者:周函蒨(西安美术学院)
作品:城市众创空间景观设计
设计说明:
以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创业咖啡街区为毕业创作的选题背景,将弹性景观与青年创业空间相结合,目的在于解决城市中寸土寸金地块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重点在于表现弹性空间、弹性功能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受众上体现出来的不同用途。
作者:陈浛、宋世隆(闽江学院)
作品:寒蝉抚琴
设计说明:
成都历史悠久,它不仅具有时尚开放的气度,也拥有古朴雅典的遗风。融古典于现代,融闲适与生活。所以我将茶馆元素大胆外置,让热闹来到了社区,茶清情相焙。也显示了闲适的生活习性。而取余山水画的熊猫与竹,则展示着成都的熊猫文化,将熊猫雕塑与竹廊道相结合,仿若我们与熊猫一同放步在竹林中,好不乐哉。让闲适二字漫步整个设计如今孩子大多宅在家中,我们想将他们与周边人的联系紧密,所以我们设置了青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以及公共活动区,让人与人,以及不同年龄之间的关系逐渐靠近。我们不仅将文化溶溶于场地,同时也添加了许多现代元素大胆的融合尝试,也体现了成都海纳百川的胸襟。
[!--empirenews.page--]
作者:秦鸿源、吴柳红(四川美术学院)
作品:中国传统美食的空间转译
设计说明:
该项目是位于重庆永川的北京烤鸭餐饮空间设计,结合重庆印象去体现北京烤鸭,将重庆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木色运用于空间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餐饮文化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本设计力图去探索一种符合当下饮食经济,时代潮流的餐饮空间设计。在餐饮文化的体现上,将提取餐饮文化的具象元素,抽象演变在空间中,使空间形成抽象与具象交替的空间设计。将烤鸭身上的特征演绎贯穿于整个空间中,将整个空间串联为一体,让游走在空间中的人们,从视觉、嗅觉、味觉来体验北京烤鸭独特的魅力。
©来源:国际金方杯创意设计大奖赛
https://www.sohu.com/a/545210630_121124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