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雕塑系202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

中央美院雕塑系202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

建筑设计作品
71

个作品

21

人关注

2

人点评

更新时间:2022-03-07 14:06:4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来源:会员/上传
正文内容详情

毕业寄语
“一寸光阴一寸金。”
把这句老话献给不平凡的2022届的雕塑系毕业生。
因为这句话恰好包含了构成雕塑作品所需的基本要素:空间、尺度、材料。
还有最重要的东西——价值观。
雕塑系主任


张伟


2022年5月9日
作品介绍


金非凡
陶泥条是轻盈的、有韧性的。而“编织”又是一个充满女性意味的手法,加之透视原理,我营造了一个视觉幻“假”的现场。但她的姿态同时又不是是传统意义上女性的柔弱。强势而有张力的漆红、充斥未知感的银色、硬朗而简洁的几何轮廓又似乎在表现它男性色彩的一面。她扰动的不仅是表象,而是你的内心。


作品名称:《被扰动的》
作品材质:陶瓷(胎)、大漆、银箔
作品尺寸:250x300x10cm;3件
研究方向:具象雕塑研究(当代具象雕塑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陈科
刘向昱
“恰空(chaconne)”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即在一连串固定的和声之上作多次变奏。本组雕塑作品所呈现的是一种内外相生的空间关系,也是在某种固定的“腔体”形态下玩味不同的空间关系组合,因此可被视为一种“空间变奏”。作品中蜡烛的加入就是为了更好的凸显雕塑腔体的“内部”,同时唤起我们某种对于巢穴或子宫的原初生命体验。


作品名称:《恰空——空间变奏》
作品材质:石膏、木、现成品等
作品尺寸:300x300x300cm;9件
研究方向:具象雕塑研究(当代具象雕塑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陈科
潘璘
作品采用具象人物雕塑与材料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双面的镜子分隔了不同状态下的“我”——左右两边是完全不同的自己,镜像作用下又都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形象,而对视人物正面时,被镜子隔开的两边又融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我”。通过创作,我力图了解全部的自己, 接纳全部的自己,展现全部的自己。


作品名称:《重·生》
作品材质:石膏、不锈钢、树脂等
作品尺寸:250x100x250cm
研究方向:具象雕塑研究(纪念性雕塑研究)
指导教师:周思旻
李风霖
作品选择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的形象进行创作,呈现两个等大(180cm)人像:一个以传统写实手法,用石膏材质完成;另一个选择不锈钢质感,制成可交互机器人,可以与观者进行互动和交流。身处当下,回望过去,传统造型语言需要传承和发扬;展望未来,科技进步的背后,传统文化需要新的表达方式,并探讨艺术与科技的新关系。创作反映了我对此的思考,在未来的作品中,我也会继续探索艺术与科技的“新”表达。


作品名称:《东方机器—F01》
作品材质:石膏、树脂、钢铁等
作品尺寸:185x160x40cm;2件
研究方向:具象雕塑研究(纪念性雕塑研究)
指导教师:周思旻
田建新
借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有之物表达造型和感受,用属于物品自身的方式改变它的表面或局部,使变形之物生长出一种新的感观形态。


作品名称:《变形记》
作品材质:生活用品(厨具、灯罩、砖、泡沫、石膏等)
作品尺寸:尺寸不等;多件
研究方向:具象雕塑研究(架上雕塑造型研究)
指导教师:王伟
赵悠
作品通过刻画人物本身或人物与植物之间具有仪式感的组合关系,传达温暖的、深沉的情感。石头的质地、硬度、重量让我感受到自然的积淀与厚重,但是也意味着制作的难度。在一刀一刀漫长的雕凿过程中,在敲击的声音、雕凿留下的痕迹里,我逐渐发现了石头的温度。


作品名称:《大地》
作品材质:青石,砂岩,大理石
作品尺寸:400x260x180cm;9件
研究方向:具象雕塑研究(架上雕塑造型研究)
指导教师:王伟
郭兴悦
以前几乎没做过,便想尝试,也觉得木头既可搭建,又能雕刻,适合我从无到有地做东西。尽管决心要在木头上开荒拓土、随意建构,真到了面对树干木枝时,却有许多不忍心和不自信,但知道有路,能往下走。写生和个人创作是我雕塑实践的主要内容,在这两个空间里,面对对象或材料,我一直在尝试做出足够真实、得当的反应。


作品名称:《我们都是木头人》
作品材质:香樟木、松木、榆木等
作品尺寸:400x600x200cm;7件
研究方向:具象雕塑研究(架上雕塑造型研究)
指导教师:王伟
黄运长
来源于二郎神搜山降魔的题材,内容表现精怪与动物之矛盾的冲突戏剧场景,这些精怪,或是原形,或为人形,精怪的滑稽可笑,动物的面目和善,表现这种有意思的反差效果。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传统线性造型语言以及色彩,呈现众多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的神话意象。

作品名称:《搜山记》
作品材质:青铜
作品尺寸:300×150×200cm;7件
研究方向:具象雕塑研究(架上雕塑语言的拓展)
指导教师:申红飙


王晔
应物,释义为顺应事物,作品以不同的动物形象为题材,结合与动物形象类似的几何形体造型来塑造对动物的印象,塑造手法追求简洁含蓄,着力于突出造型的“物感”,在静默的观照中达到物我的彻底冥合,指向中国美学中“物化”的审美体验境界。

作品名称:《应物系列》
作品材质:树脂、铁锈
作品尺寸:400×200×215cm;6件
研究方向:具象雕塑研究(架上雕塑语言的拓展)
指导教师:申红飙


邹达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攒少成多、聚小成强、斑驳厚实的柱矗立于垒土之上,不可撼动,它拥有着强大能量,展示着力量的同时指向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品名称:《合抱》
作品材质:木、金属、土
作品尺寸:500×500×465cm;3件
研究方向:具象雕塑研究(造型语言与雕塑)
指导教师:王伟、牟柏岩


姜宛君
作者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研究从无序到有序的创作方法,使用日常材料表达日常生活。把快递盒、包装盒、小商品等收集起来,以中心对称的方式让物品旋转,商品信息无法辨认,视觉上形成柱体。在创作期间,燕郊经历了三次封城,人们只能选择网上购物或者外卖购物,快递时效也一直在变化,《对·衬》系列似乎有了更多的意义。

作品名称:《对·衬》
作品材质:包装盒、纸箱、小商品等日常用品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80x320x80cm;40x40x100cm;40x40x60cm;三组共33件
研究方向:雕塑材料与观念研究(雕塑的材料与语言)
指导教师:吕品昌


时子媛
作品试图在听觉感官上调动出人们具体的经验和记忆,在营造视听差异的创作构想下,也将音乐与乐器引入到此次讨论的范畴。当“器乐”由这种形式所奏响时,作品也被置于一个模糊的境地:它是一件雕塑,装置还是乐器?此外,对铃声分外熟悉的背后同时意味着标志性事物的全球性蔓延,以及移动媒体对人们生活的侵入。

作品名称:《昨日听曲》
作品材质:木、金属、绳、橡胶、毛线、机械装置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约500×400×55cm;三组共25件
研究方向:雕塑材料与观念研究(雕塑的材料与语言)
指导教师:吕品昌


张海童
作品用我一年以来日常生活产生的纸质包装材料,在我的住处“通道乐园”里用水墨书写日常读书时的随笔和文章片段。先将包装材料两面写满文字,最后复原成本来的形状,这样一来大部分文字信息被遮蔽、隐藏,变成更加破碎的信息片段,只有再次展开时才能窥其本来面目。展览结束后喜欢我作品的人可以任选一件自取或邮寄过去。

作品名称:《通道乐园计划》
作品材质:纸质包装盒、包装袋、水墨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300x250x200cm;一组若干件
研究方向:雕塑材料与观念研究(雕塑的材料与语言)
指导教师:吕品昌


华成
航班降落于夜空之时,脚下光怪陆离的城市夜景总是触碰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城市的复杂情感。随着城市迭代,光点从无到有、破碎又重构,循环往复,我们也如此。作品用循环开合的机械装置与呼吸光影建构五维时空,试图回望城市迭代过程中我们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变化,探讨城市进程与人之间的关系。你看到的是熠熠生辉还是支离破碎?

作品名称:《迭代》
作品材质:超白镜、镜面不锈钢、高压灯、亚克力、丝杆电机、驱动器、控制器、钢架
作品尺寸:300x100x350cm;一组3件
研究方向:雕塑材料与观念研究(当代雕塑与金属)
指导教师:孙璐


郭庆利
每根树枝都有其生命脉动的节奏,将它们去皮后显得更加强烈。把它们特有的节奏组装成一体,再经过上色使得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且灵动轻盈。

作品名称:《律动》
作品材质:树枝、丙烯
作品尺寸:300x290x260cm
研究方向:雕塑材料与观念研究(东方艺术中精神性表达)
指导教师:于凡


牛博赛
作品的风景是3月中旬的麦田,每次经过的时候都会停下来看看,晴天雨天早晨和傍晚都各有其美,没有好天气坏天气之分。真实感受到的是风景不断的变换。如果是绘画,可以很快的去描绘不同的时刻。而做成雕塑则需要很多准备工作,用灰色的泥去做麦田里充满色彩的各种事物的形体。用反复琢磨的塑造去表现也许是绘画中轻松的一笔。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表现一个瞬间的时刻。从此无法每天早晚去看那处麦田的风景,而是呆在屋子里。很多兴奋和幻想都暂时平息,又时不时蹦出来。当制作将要完成,麦子也快熟了。

作品名称:《窗-春天的麦田》
作品材质:石膏、丙烯
作品尺寸:120×130cm
研究方向:雕塑材料与观念研究(东方艺术中精神性表达)
指导教师:于凡


李杨
创作中所有材料均取之于孟家居(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已经迁出居民未拆除),中间立柱为取材于十几户迎面墙切割凿下,土与地板砖亦是如此。表达了生存空间(地板砖)与生产资料(小麦)的关系,用如烟筒般的立柱‘图腾’所联结。以此希望迎面墙砖拼贴的立柱能够起到沟通天、地、人三者的作用。

作品名称:《乡土·孟家居》
作品材质:土,瓷砖,小麦
作品尺寸:240✕240✕210cm
研究方向:雕塑材料与观念研究(雕塑材料语言与观念表达)
指导教师:姜杰


金雨
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人们通过头脑中对已存原型的回忆,建立“类比”关系,完成对于各种意义的认知。然而,我们倾向于理解物品本身的概念,而不是隐藏在意识下的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本系列均以“类比”作为创作的直觉点,挖掘物与物之间相似性。作品探讨生活中易被忽略的物之间所共有的材料特质、运动轨迹、社会属性,透过雕塑将隐性的关系视觉化。

作品名称:《尺度》《生长》《镖准》《罗马广场》
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4件
研究方向:雕塑材料与观念研究(“观念雕塑”的理论与实践)
指导教师:展望


王云鹏
写字楼、办公室、OL、公交、废品站,城市的暴力美学令我着迷,我将以雕塑的形式幻化它们。

作品名称:《OL》
作品材质:石膏,金属,水,现成品
作品尺寸:400x400x200cm;9件
研究方向:雕塑材料与观念研究(当代雕塑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曹晖


周姝彤
我的作品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逃避面对的枯燥无味的屏幕以及屏幕元素,转换成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一系列视频。作品通过个体经验的方式尝试把数字时空的物质与声音和现实时空的物质与现象杂糅在一起,探讨当下人如何存在以及后真实的各种可能性。

作品名称:《闲极无聊的屏幕》系列
作品材质:视频
作品尺寸:时长2分30秒;时长1分59秒;时长2分39秒;3件
研究方向:雕塑材料与观念研究(当代雕塑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曹晖


陈扬
“墙的店”是用网络经济元素,再现我处在当下生活中的状态。组成我们生活的那些象征性符号、图像、物品、事件以及被人为定义出来的概念,转换成另一种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我通过网店,把本属于“我”这个个体的情绪、意识、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最大化地传播出去,实现个体与社会的交织。

作品名称:《墙的店》
作品材质:网络、新媒体、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不限定
研究方向:雕塑材料与观念研究(当代雕塑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曹晖


王怡然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而这好像只有在夜晚睡眠时才会暂时停止,作品通过模拟简单的动作再现了一个重复的生活状态。

作品名称:《愿你好眠》
作品材质:樟木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约250x300x200cm;一组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研究(当代雕塑的公共性研究)
指导教师:孙伟


周璇
作品对浮华精美的材料植入隐喻,讲述让人联想到死亡与命运的恐怖故事,呈现出彳亍于美丽和恐怖之间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作品名称:《生命万岁》系列
作品材质:黄铜,珍珠
作品尺寸:尺寸不等;一组共12件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研究(当代雕塑的公共性研究)
指导教师:孙伟


霍启鹏
作品选用废弃的劈柴木料,运用切割、拼接、重组方式来进行创作。即是作者对于社会经历、学习经历以及自身感知的社会百态呈现,也是表达出属于自身的“人间剧场”。

作品名称:《人间剧场》
作品材质:木
作品尺寸:380x290x220cm;一组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研究(物质形态与观念的研究)
指导教师:段海康


费璇
从人类生存状态出发,把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呵护注入在作品之中。结合纸浆材料的直接性,收缩性和可塑性,在雕塑本体语言上进行几何化造型的探究。

作品名称:《星期天的野鸽》
作品材质:纸浆、eps泡沫、木条
作品尺寸:250x250x150cm; 150x60cm;两组4件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研究(物质形态与观念的研究)
指导教师:段海康


陈刚
芦苇在古代又名蒹葭,在我的两件作品中芦苇都是重要的媒介。作品一,铁网笼是时代之下各种困境的隐喻,作为一种多年生的生命体,它们会一茬又一茬的对这个空间进行改变。作品二,虚拟的展厅中一片虚拟的风景。鸟叫声、风吹芦苇声、室内的踱步声混杂在一起,与带防盗网的窗户和显示屏一起形成似是又非的三重关系。关于作品命名,我希望观者联想起《诗经·蒹葭》的意境,体会到一些异趣。

作品名称:《蒹葭苍苍》
作品材质:铁、芦苇、土 ;窗帘、铝合金窗户、防盗网、显示屏
作品尺寸:60x300x200cm;250x300cm;2件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研究(主题性雕塑研究)
指导教师:胡泉纯


张健
在即将毕业的时间里,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我陷入到深深的焦虑情绪中。长期的焦虑不安让我夜间难以入眠,以致身体总是处于无法言喻的痛苦中,因此我想通过具象雕塑的方式来捕捉并表达此种感觉。我将皮肤塑造成类似于真空袋抽气的形态并与骨骼相互贴合,进而呈现出一种干煸枯竭的雕塑形式语言来表达我在焦虑情绪下的躯体感受,同时也想借此作品来隐喻当下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生活状态。

作品名称:《我的焦虑》
作品材质:树脂着色
作品尺寸:120×50cm;110×40cm ;80×40cm;一组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研究(主题性雕塑研究)
指导教师:胡泉纯


王越洋
作品通过改变麻袋的形态使其产生起伏的变化,达到一种“拟人”的呼吸效果,在视觉上营造一种错觉,以此串联起观众对生命的感知 。整体面貌则是通过累积麻袋的方式形成与金字塔的“异质同构”,通过视觉上的相似性,将隐喻指向“永恒”。另一方面,利用相当数量的麻袋组合去连接起观众对战壕的联想,进而将隐喻指向“战争”。如果有人认为战争离我们很遥远,我希望至少可以说明当其发生的那一刻,呼吸都已然是被动的。

作品名称:《垒》
作品材质:麻袋、尼龙绳、木托盘、机械装置等
作品尺寸:300x300x200cm
研究方向:本土雕塑语言研究(中国传统雕塑语言在当代写实雕塑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王少军


孔骁睿
对二郎神这一题材的造型研究。

作品名称:《二郎神》
作品材质:玻璃钢
作品尺寸:60x60x210cm
研究方向:本土雕塑语言研究(传统造像与器物研究)
指导教师:张伟


李东
每一把椅子都在叙说着它们的故事,每一把椅子都有各自的性格。

作品名称:《座有坐相》
作品材质:老旧电镀椅,红泥,金箔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300x200x100cm;5件
研究方向:本土雕塑语言研究(传统造像与器物研究)
指导教师:张伟


杨日升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娱乐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设备,而短视频则通过手机成为了当下主流娱乐方式,充斥在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各种“缝隙”之中:在洗漱时、在睡前,在课间休息、在工作中空闲时间等等,在所有短暂的时间里都被手机短视频等内容所填满。作品由生活中居家时、办公时等场景构建,同时用手机短视频来填满这些由家具摆放后产生的缝隙,以此来展现当下的生活状态。

作品名称:《缝隙》
作品材质:手机,3D打印,水泥(仿)
作品尺寸:250x330x90cm
研究方向:本土雕塑语言研究(传统造像与器物研究)
指导教师:张伟


丁兆博
世界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巨变,科技的冲击,蛮暴的践踏,瘟疫的肆虐,弱小的生灵只能向着无尽黑暗中的一抹光亮处艰难攀爬,在窥伺了异变的黑盒子后,透镜对面的我们是否该重新反思生命的意义。

作品名称:《庇护所》
作品材质:数字雕塑
作品尺寸:100x40x40cm
研究方向:本土雕塑语言研究(传统雕塑语言的研究)
指导教师:杨靖


潘炎金
作者将通过在自然山水雕塑中加入多重人文的元素,努力营造出一个引发感动与思考的雕塑空间,以表达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和自然规律的思考与认识,对雕塑空间组合进行新的探索。尝试从山水雕塑与新人文内容的重组,创作出一件疗愈心灵的艺术作品。



,时长06:00










作品名称:《寻山》
作品材质:木
作品尺寸:550x260x240cm
研究方向:雕塑材料与观念研究(木雕的当代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肖立


谢书涵
通过放大的触觉感受,引发触觉记忆中的情绪感应。

作品名称:《触手可及》
作品材质:泥、棉、沙、竹、绢、松针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300x300x300cm;三组10件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雕塑存遗研究(传统造像与器物理论)
指导教师:张伟、杨靖、文韬、郑岩


张伟宸
我使用繁冗重复的语言编织了一副具有游戏感的图景,你的目光可以在其中游历许久,但最终这些活泼的元素所组成的不过是一个张大嘴巴略显惊伤的表情。我希望通过这般荒诞的矛盾来表述某种关于繁琐的炫丽和巨大的悲伤之间的共存常态。

作品名称:《奥!》
作品材质:羊毛、棉线、泡沫、玻璃珠、草粉
作品尺寸:300x300x300cm;一组5件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雕塑存遗研究(传统造像与器物理论)
指导教师:张伟、杨靖、文韬、郑岩


推荐设计作品